到底是巅峰之作还是媚俗之作(科技创业月刊投(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理由是“若非真像,在时代无人敢为之,况其子孙又奉祀之,其必为真像盖可知也”(赵如珍《古董辨疑》第十四章,书店,1989,5页);潜斋的《明太
其理由是“若非真像,在时代无人敢为之,况其子孙又奉祀之,其必为真像盖可知也”(赵如珍《古董辨疑》第十四章,书店,1989,5页);潜斋的《明太祖画像考》则首先指出《明太祖实录》记载的“上梦神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敷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证据不足,认为即便记载属实,项内生骨当在颈椎间,而不能改变其面部轮廓。
其次认为明代异形像的冠服礼制与明制不合,而正形像则是吻合的,因而也认为异形像为伪,正形像为真。倪方六的《朱元璋相貌疑云》认为从遗传的角度看,明朝诸帝均无异形像的长相,“相反都与朱元璋的标准像差不多。所以说,真实的朱元璋与标准像不会差得太远”(《文史博览》2007年第5期);一知的《明清皇家帝后像形态论释》(《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和曾佳的《在“历史的相册”中追忆帝王—明代帝王肖像画研究》(《荣宝斋》2010年第1期)都指出明朝帝王肖像画存在写实、美化和异化三种类型,尤以朱元璋肖像画为甚。研究朱元璋画像最为详实的莫过于胡丹的《相术、符号与传播:“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该文在用大量史料论述了朱元璋画像的演变过程后指出:“在明代中前期,朱元璋相貌已由奇貌发展为奇骨,却还未化作一副猪龙之形;但到了嘉、万年间,已完成龙形虬髯的转化。在朱元璋新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追求自己的真实,并积极互动,从而在特定的叙事框架中形成一个奇异多变的朱元璋形象。”(《史学月刊》2015年第8期)这些探索虽然大多对朱元璋异形像提出异议,但因其搜集的朱元璋存世肖像画不够全面,且提出的理据也不够充分,因而总有令人不能完全信服之感。
究竟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传世的截然相反的艺术造型中,到底孰真孰假?基于此,笔者在考察传世作品的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基本上廓清其历史的迷雾,认识了朱元璋本来的真实形象。
《明史》记载朱元璋形象说:“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此处并没有指出朱元璋有“异相”,而“奇骨贯顶”也与异形像中夸张变形的下颚明显不是同一回事。而明人何乔远(1558—1631)在其《名山藏》中也进一步佐证了朱元璋的这一形象:“日章天质,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3,25页)既然如此,为何会出现如此奇异的朱元璋画像呢?这要从朱元璋本身的性格说起。朱元璋是一个生性多疑之人,为安全起见,不愿被人见到其真容。
所以,明人谈迁(1594—1657)在其《枣林杂俎》中有“疑像”一节谈到他的画像:“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中华书局,2006,1页)这就说明,出现朱元璋的“疑像”,是其本人有意为之,当时的王侯所得到的朱氏本人的画像,都不是朱元璋本人的真实形象。明人邓士龙在其编辑的《蓬轩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各王府。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参邓士龙《国朝典故》卷之七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552页)凡是画得像朱元璋的,都不称旨,唯独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者,反而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明人张瀚(1510-1593)在其《松窗梦语》中还记载当时画像的残酷场景:“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张瀚《松窗梦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页)有不少画家因为画得太像朱元璋而丢了性命,这在画史上,都是超乎寻常的,足见朱元璋对自己画像的重视程度。
朱元璋的异形像之所以在民间流播甚广,甚至在传世的朱元璋肖像画中,无论各大博物馆,还是民间所藏,其异形像都以压倒性多数胜于正形像,其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贵为九五之尊,民间往往将其神化,容易满足普通民众对皇帝的神秘心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对其异形像推波助澜,因而自明代洪武年间直到清代,关于朱元璋的异形像就大行其道。清人彭湘在其《凤阳使院观明太祖像》诗中,有“想见态雄杰,天授神武姿”“屏息再拜观,广额垂丰颐。骨相自殊众,铁冠宁谀词”(《适龛诗集》)句,就诗意来看,诗人所观摩的明太祖像,应当还是异形像,足见其影响之巨,而真正代表其真实容颜的正形像则藏在深宫人未识。这就为后人清晰认识朱元璋本尊制造了障碍。好在文献与画像俱在,拨开层层迷雾,其自然也就浮出水面
文章来源:《安防科技》 网址: http://www.test002.com/zonghexinwen/2022/1212/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