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业月刊》刊物宗[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征稿要[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投稿方[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收稿方[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栏目设[05/29]
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业探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生科技创业势在必行。大学生群体更具科技创业潜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是创业生力军,是伟
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生科技创业势在必行。大学生群体更具科技创业潜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是创业生力军,是伟大时代砥砺前行的奋斗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知使命,敢担当。大学生成功科技创业可为新时代注入新动能,能带来就业乘数倍增效应。大学生科技创业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合力助推,综合施策。 一、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业是以大学生为创业主体,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新,生成创新成果,并将该创新成果投入市场成为一项服务或产品并获得效益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参与者不仅包含在校大学生,还包含大学毕业五年内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专业性、创新性,有别于传统创业,不是简单摆摊开店做买卖,而是将科研创新融入到市场所需产品与服务中,运用先进管理理论与模式经营。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知识创新、管理创新,但“创新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多方面,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1]科技创业从科技研发、投入到生成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都离不开创新。大学生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先手棋,大学生科技创业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演变出新岗位,实现从岗位寻找者向岗位创造者角色的转变。站在全社会角度来看,如果科技创业—就业—就业岗位—吸引科技创业这个扩张循环的就业模式能有效运转,将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有利途径,也会极大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繁荣。 (一)大学生创业人数呈上升趋势。2016年、2017年应届毕业生分别为765万、795万,2018年应届毕业生达820万人,比2017年多出25万人,连年增多的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不足的实际情况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毕业选择创业的人仅占6.3%。而2016年该比例为3.1%。2016年新登记注册大学生创业者已达61.5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6.7万人,增长了10.2%,大学生创业热情在“双创”氛围下高涨。 (二)“90后”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相对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创业机会,运用先进的通讯、科学技术,使创业更具便捷性、科技性,与互联网相结合,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凸显大学生科技创业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有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与2016年相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更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愿意在高科技创业领域的占24.35%,占据创业领域第一位。 (三)科技创业风险较高,存活率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下,多数大学生试图寻找合适的工作,趋向自主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为3.0%,而2011年仅1.6%。对2013届本科毕业生创业者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有46.2%的人三年后仍自主创业,剩近半数人在坚持创业,大学生创业科技创业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很残酷。 二、大学生科技创业面临的问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业要求与时代接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就业环境中扎稳脚跟,在竞争中取胜。但事实上,各种问题导致了大学生与理想的科技创业脱轨。 (一)专业知识储备有限,技术创新不足,实战经验缺乏。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等情况影响科技创业。大学生科技创业多是建立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创新性的组合和应用基础上,缺乏更深层次技术挖掘,竞争对手以类似技术进行同类型创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2]技术创新速度决定着科技创业者在严酷的竞争中是否能取得一席之地。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停留在知识层面,科研参与度低,实践能力不足。由于缺少创业经验,大学生在创业融资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衡量不到位,对初创企业估值不确定,对融资流程与规则不熟悉,不能及时提供完整项目材料,都影响投资者对创业者的投资。 (二)创业资源限制大学生科技创业。资金问题是大学生科技创业首要难处。大学生科技创业资金多数来自兼职存款、父母的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也有风险投资、股权众筹。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存在盲目性、投机性、跟风性,不懂得全方位考察,科技创业项目合适性差。好项目应在多项考察后确定,要具有先进性,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市场需求,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长期发展后仍可盈利。团队建设失败也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短板。缺乏有效管理,创业成员工作态度涣散,凝聚力低,导致工作效率低;使用不可靠、不具备专业水准的人员,将导致团队遭遇损失;奖惩不当,引起利益分歧,善始难终,不欢而散。 (三)科技创业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科技创业氛围仍需加强。政府仍需完善与大学生科技创业相关的专门政策,尽管一些政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存在与当地科技创业主体缺少联系、扶持不够精准,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许多政策出发点虽好,但缺乏实施细则,可实施性差,政府部门联系性较差,缺乏体系性,导致创业者无法及时享受优惠。大学生申领创业基金时,因不符合毕业年限或注册年限而申请不到基金。例如天使基金申领年限在大学毕业5年以内,许多大学生科技创业者因超出年限而无法申领。政府和学校之间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传达与落实科技创业政策。政策所带来的科技创业氛围仍需加强,政府缺少特色创业品牌活动,与科技园、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互动较少,创业基金会发展缺少政策指引。政府对各类社会资本的倡导力弱,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等渠道仍需相关政策打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 (四)高校科技创业教育存在缺陷,创业环境不完善。高校虽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重视度,但仍存在科技创业教育“瓶颈”,科技创业环境建设也存在缺漏。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量少质次,授课模式比较单一,专业方向较少,多数授课老师没有实际创业经历,偏向理论教学。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关注度低,对“互联网+”等条件利用不足或浅尝辄止。实验室缺少仪器设备、材料,或是仪器比较落后、实验材料不充足,试验田距学校较远,条件艰苦,往返不便,不利于实验的操作、观察,阻碍了大学生实验课题或科研项目的推进。 (五)高校科技创业氛围有待提升,科技成果滞存。高校虽举办科技竞赛、科技创业等活动,但总体上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积极性调动不强。大学生与企业、科技园、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接触较少,高校引进的科技研发项目、以及科技实习岗位并不充裕。少数大学生虽参与了科研项目,但大多数学生仍处于理论研究状态,实践环节有待创新。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关注度较高,但并没有聚焦大学生科技创业,缺少大学生就业评价与反馈机制来明确指引毕业生向专业对口方向更好地进行科技创业。不少高校储存着的许多高价值的专利成果还处于“沉睡”闲置状态,有待进一步挖掘、转移、转化。高校普遍缺少擅长专利运营的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相关机制,转化平台、转化通道有待打通。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科技创新是对过去科技成果的不断突破,大学生科技创业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不日新者必日退,唯有不断挑战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无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政府、社会、高校应实现无缝接驳持续发力,更大范围更高效率地整合、利用全球创服资源,最大限度支持创新,充分释放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力,提升大创实践的数量与质量;坚持创新驱动,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助力大学生把创业梦想和伟大中国梦有机结合,为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 (一)大学生要重新认识科技创业,强化自身科技创业知识、能力与素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3]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可谓刻骨铭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下半场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科学地重识科技创业,摒弃不准确的定位及错误观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生应用好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与知识层次,夯实科技创业基础。注重实践锻炼与理论相结合,“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4]“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大学生应立足当地经济文化特色,结合“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具有明显投资价值的好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科技创业,把握项目契机,及时作出正确决定。科技创业绝非一蹴而就,需要自我反思与自我激励,在困难之处拾起自信,在成就之处保持谦卑,凝练一个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二)加强创业团队建设,有效管理团队。团队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成员提供技术、创意,发挥激情和创新优势,也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有效转化为竞争“胜势”。保持顺畅的沟通,及时探讨问题,解决分歧,提出好建议,总结合理的运行方案。聘用值得重用的管理人员,提升团队诚信度,准确把握团队财务状况,合理使用创业资金。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与监督制度,系统、科学地管理团队,权责分明。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竞相成长各展其能。建立产权制度,保护个人与团队利益。制定长远目标与不同阶段发展计划,遇到有合作意向的投资人时,要抓住机遇,促成合作。 (三)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应首抓科技创新,首补科技创新短板。持续关注大学生科技创业,完善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简化管理,为人才松绑减负,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突出政策激励导向,点燃大学生科技创业引擎。提倡银行实施便捷融资支持方式、降低贷款利息、简化贷款程序等措施便利大学生融资贷款;对初创科技公司给予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降低税收等政策优惠;从社保、创业场租、创业失败、初创科技企业带动就业等方面提供创业补助;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便捷“绿色通道”,简化流程,落实好“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提供多渠道支持,减免行政事务性费用。积极倡导创立创业基金会,发展科技创业分会。放宽大学生申领基金条件,设立科技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联合高校院所、领军企业设立内部创业基金鼓励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发展。重点关注当地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组建职责清晰的帮扶团队,同时发展互联网帮扶新模式,及时了解情况,提供上门指导服务,推荐相关企业扶持,使其获得风投资金,精准扶持,激活“双创”因子。 (四)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政府应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孵化器发展道路和模式,稳固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定战略、出政策、抓服务、建体系、撬市场”。聚焦重点院校、研究所,鼓励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开放现有科研设施和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园、工业园、产业基地、创业基地为载体,打造优势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搭建集工作、社交、网络共享为一体的创业社群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特色众创空间,强化创业咖啡等科技元素,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降低大学生科技创业成本和风险。 (五)丰富实践教育,构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高校是科技创业者生根发芽的土壤,以高校为入手点,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改革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通过制定可行的专项培养计划,定期研讨交流,组织观摩教学等活动来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水平,聘请科技创业企业家、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加入团队,使创业课程符合更多大学生科技创业实情,真正“传道”、“授业”、“解惑”,加快培养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科技创业人才。 (六)加大科研设施投资力度,完善校园科技创业信息网络建设。科技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实验室等硬件条件,高校应加大对校内实验室器材、设备、仪器的投入;合理规划实验用地,尽量为学生提供便利。积极寻找校企合作机会,共建科创实验室,聚集大学生科技创业团队,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校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确保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通过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者协会等途径,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促进大学生积累经验、降低科技创业风险的同时提供全校各院系以至校际创业者关系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业氛围。建立毕业生科技创业就业信息追踪系统,更新毕业信息档案,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发展状况,建立创业者联系社区,促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互相学习,寻找合作机会,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技创业团队建设奠定基础。高校应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建立内容详细、信息丰富的校园科技创业网,提供校园科技创业项目,记录并整合校内每年诞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对竞赛筛选出的优秀成果,应提供经费补助和专业技术保障,帮助科研团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七)政府、社会、高校沟通联动,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发展。政府应顺应新格局,打造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引领;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协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向导,促进跨领域跨行业知识产权共享,产学研相融合,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的交汇,有效集聚、发掘并主动培育高价值专利;支持科技企业建立科研中心,聚集创新人才,“千千万万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企业‘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特尖专精’,必将极大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5]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了解其需求,关注大学生科技创业动态;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向毕业生开放,倡导组建不同行业领域专家指导团队提供创业咨询指导。借助校园网等平台推送、宣解科技创业政策信息;联合高校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培训,积极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创办“试创业”等实践活动。社会应积极宣传创业政策,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中国创新“加速度”,共同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使创新高地的带动能力辐射社会;积极宣传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案例,传递创新发展正能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推广科技创业有效信息;提倡创新自信,倡导创新文化,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为青年人才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榜样;社会需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大学生搞好科研事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更好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业沃土。 [1]王志刚.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N].学习时报,2018-06-29(01). [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6-01(02).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2).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5]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9(02). 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生科技创业势在必行。大学生群体更具科技创业潜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是创业生力军,是伟大时代砥砺前行的奋斗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知使命,敢担当。大学生成功科技创业可为新时代注入新动能,能带来就业乘数倍增效应。大学生科技创业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合力助推,综合施策。一、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现状大学生科技创业是以大学生为创业主体,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新,生成创新成果,并将该创新成果投入市场成为一项服务或产品并获得效益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参与者不仅包含在校大学生,还包含大学毕业五年内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专业性、创新性,有别于传统创业,不是简单摆摊开店做买卖,而是将科研创新融入到市场所需产品与服务中,运用先进管理理论与模式经营。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知识创新、管理创新,但“创新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多方面,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1]科技创业从科技研发、投入到生成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都离不开创新。大学生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先手棋,大学生科技创业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演变出新岗位,实现从岗位寻找者向岗位创造者角色的转变。站在全社会角度来看,如果科技创业—就业—就业岗位—吸引科技创业这个扩张循环的就业模式能有效运转,将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有利途径,也会极大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繁荣。(一)大学生创业人数呈上升趋势。2016年、2017年应届毕业生分别为765万、795万,2018年应届毕业生达820万人,比2017年多出25万人,连年增多的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不足的实际情况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毕业选择创业的人仅占6.3%。而2016年该比例为3.1%。2016年新登记注册大学生创业者已达61.5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6.7万人,增长了10.2%,大学生创业热情在“双创”氛围下高涨。(二)“90后”大学生科技创业具有相对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创业机会,运用先进的通讯、科学技术,使创业更具便捷性、科技性,与互联网相结合,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凸显大学生科技创业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有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与2016年相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更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愿意在高科技创业领域的占24.35%,占据创业领域第一位。(三)科技创业风险较高,存活率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下,多数大学生试图寻找合适的工作,趋向自主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为3.0%,而2011年仅1.6%。对2013届本科毕业生创业者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有46.2%的人三年后仍自主创业,剩近半数人在坚持创业,大学生创业科技创业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很残酷。二、大学生科技创业面临的问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业要求与时代接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就业环境中扎稳脚跟,在竞争中取胜。但事实上,各种问题导致了大学生与理想的科技创业脱轨。(一)专业知识储备有限,技术创新不足,实战经验缺乏。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等情况影响科技创业。大学生科技创业多是建立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创新性的组合和应用基础上,缺乏更深层次技术挖掘,竞争对手以类似技术进行同类型创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2]技术创新速度决定着科技创业者在严酷的竞争中是否能取得一席之地。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停留在知识层面,科研参与度低,实践能力不足。由于缺少创业经验,大学生在创业融资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衡量不到位,对初创企业估值不确定,对融资流程与规则不熟悉,不能及时提供完整项目材料,都影响投资者对创业者的投资。(二)创业资源限制大学生科技创业。资金问题是大学生科技创业首要难处。大学生科技创业资金多数来自兼职存款、父母的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也有风险投资、股权众筹。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存在盲目性、投机性、跟风性,不懂得全方位考察,科技创业项目合适性差。好项目应在多项考察后确定,要具有先进性,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市场需求,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长期发展后仍可盈利。团队建设失败也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短板。缺乏有效管理,创业成员工作态度涣散,凝聚力低,导致工作效率低;使用不可靠、不具备专业水准的人员,将导致团队遭遇损失;奖惩不当,引起利益分歧,善始难终,不欢而散。(三)科技创业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科技创业氛围仍需加强。政府仍需完善与大学生科技创业相关的专门政策,尽管一些政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存在与当地科技创业主体缺少联系、扶持不够精准,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许多政策出发点虽好,但缺乏实施细则,可实施性差,政府部门联系性较差,缺乏体系性,导致创业者无法及时享受优惠。大学生申领创业基金时,因不符合毕业年限或注册年限而申请不到基金。例如天使基金申领年限在大学毕业5年以内,许多大学生科技创业者因超出年限而无法申领。政府和学校之间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传达与落实科技创业政策。政策所带来的科技创业氛围仍需加强,政府缺少特色创业品牌活动,与科技园、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互动较少,创业基金会发展缺少政策指引。政府对各类社会资本的倡导力弱,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等渠道仍需相关政策打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四)高校科技创业教育存在缺陷,创业环境不完善。高校虽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重视度,但仍存在科技创业教育“瓶颈”,科技创业环境建设也存在缺漏。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量少质次,授课模式比较单一,专业方向较少,多数授课老师没有实际创业经历,偏向理论教学。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关注度低,对“互联网+”等条件利用不足或浅尝辄止。实验室缺少仪器设备、材料,或是仪器比较落后、实验材料不充足,试验田距学校较远,条件艰苦,往返不便,不利于实验的操作、观察,阻碍了大学生实验课题或科研项目的推进。(五)高校科技创业氛围有待提升,科技成果滞存。高校虽举办科技竞赛、科技创业等活动,但总体上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积极性调动不强。大学生与企业、科技园、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接触较少,高校引进的科技研发项目、以及科技实习岗位并不充裕。少数大学生虽参与了科研项目,但大多数学生仍处于理论研究状态,实践环节有待创新。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关注度较高,但并没有聚焦大学生科技创业,缺少大学生就业评价与反馈机制来明确指引毕业生向专业对口方向更好地进行科技创业。不少高校储存着的许多高价值的专利成果还处于“沉睡”闲置状态,有待进一步挖掘、转移、转化。高校普遍缺少擅长专利运营的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相关机制,转化平台、转化通道有待打通。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科技创新是对过去科技成果的不断突破,大学生科技创业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不日新者必日退,唯有不断挑战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无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政府、社会、高校应实现无缝接驳持续发力,更大范围更高效率地整合、利用全球创服资源,最大限度支持创新,充分释放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力,提升大创实践的数量与质量;坚持创新驱动,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助力大学生把创业梦想和伟大中国梦有机结合,为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一)大学生要重新认识科技创业,强化自身科技创业知识、能力与素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3]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可谓刻骨铭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下半场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科学地重识科技创业,摒弃不准确的定位及错误观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生应用好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与知识层次,夯实科技创业基础。注重实践锻炼与理论相结合,“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4]“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大学生应立足当地经济文化特色,结合“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具有明显投资价值的好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科技创业,把握项目契机,及时作出正确决定。科技创业绝非一蹴而就,需要自我反思与自我激励,在困难之处拾起自信,在成就之处保持谦卑,凝练一个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二)加强创业团队建设,有效管理团队。团队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成员提供技术、创意,发挥激情和创新优势,也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有效转化为竞争“胜势”。保持顺畅的沟通,及时探讨问题,解决分歧,提出好建议,总结合理的运行方案。聘用值得重用的管理人员,提升团队诚信度,准确把握团队财务状况,合理使用创业资金。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与监督制度,系统、科学地管理团队,权责分明。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竞相成长各展其能。建立产权制度,保护个人与团队利益。制定长远目标与不同阶段发展计划,遇到有合作意向的投资人时,要抓住机遇,促成合作。(三)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应首抓科技创新,首补科技创新短板。持续关注大学生科技创业,完善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简化管理,为人才松绑减负,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突出政策激励导向,点燃大学生科技创业引擎。提倡银行实施便捷融资支持方式、降低贷款利息、简化贷款程序等措施便利大学生融资贷款;对初创科技公司给予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降低税收等政策优惠;从社保、创业场租、创业失败、初创科技企业带动就业等方面提供创业补助;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便捷“绿色通道”,简化流程,落实好“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提供多渠道支持,减免行政事务性费用。积极倡导创立创业基金会,发展科技创业分会。放宽大学生申领基金条件,设立科技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联合高校院所、领军企业设立内部创业基金鼓励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发展。重点关注当地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组建职责清晰的帮扶团队,同时发展互联网帮扶新模式,及时了解情况,提供上门指导服务,推荐相关企业扶持,使其获得风投资金,精准扶持,激活“双创”因子。(四)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政府应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孵化器发展道路和模式,稳固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定战略、出政策、抓服务、建体系、撬市场”。聚焦重点院校、研究所,鼓励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开放现有科研设施和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园、工业园、产业基地、创业基地为载体,打造优势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搭建集工作、社交、网络共享为一体的创业社群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特色众创空间,强化创业咖啡等科技元素,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降低大学生科技创业成本和风险。(五)丰富实践教育,构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高校是科技创业者生根发芽的土壤,以高校为入手点,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改革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通过制定可行的专项培养计划,定期研讨交流,组织观摩教学等活动来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水平,聘请科技创业企业家、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加入团队,使创业课程符合更多大学生科技创业实情,真正“传道”、“授业”、“解惑”,加快培养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科技创业人才。(六)加大科研设施投资力度,完善校园科技创业信息网络建设。科技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实验室等硬件条件,高校应加大对校内实验室器材、设备、仪器的投入;合理规划实验用地,尽量为学生提供便利。积极寻找校企合作机会,共建科创实验室,聚集大学生科技创业团队,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校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确保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通过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者协会等途径,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促进大学生积累经验、降低科技创业风险的同时提供全校各院系以至校际创业者关系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业氛围。建立毕业生科技创业就业信息追踪系统,更新毕业信息档案,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发展状况,建立创业者联系社区,促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互相学习,寻找合作机会,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技创业团队建设奠定基础。高校应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建立内容详细、信息丰富的校园科技创业网,提供校园科技创业项目,记录并整合校内每年诞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对竞赛筛选出的优秀成果,应提供经费补助和专业技术保障,帮助科研团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七)政府、社会、高校沟通联动,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发展。政府应顺应新格局,打造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引领;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协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向导,促进跨领域跨行业知识产权共享,产学研相融合,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的交汇,有效集聚、发掘并主动培育高价值专利;支持科技企业建立科研中心,聚集创新人才,“千千万万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企业‘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特尖专精’,必将极大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5]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了解其需求,关注大学生科技创业动态;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向毕业生开放,倡导组建不同行业领域专家指导团队提供创业咨询指导。借助校园网等平台推送、宣解科技创业政策信息;联合高校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培训,积极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创办“试创业”等实践活动。社会应积极宣传创业政策,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中国创新“加速度”,共同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使创新高地的带动能力辐射社会;积极宣传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案例,传递创新发展正能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推广科技创业有效信息;提倡创新自信,倡导创新文化,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为青年人才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榜样;社会需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大学生搞好科研事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更好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业沃土。参考文献:[1]王志刚.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N].学习时报,2018-06-29(01).[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6-01(02).[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2).[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5]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9(02).
文章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网址: http://www.kjcyyk.cn/qikandaodu/2020/0529/338.html
上一篇:江苏省扬中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发展分析
下一篇:月刊四十情与意教坛七秩云和月